90楼#
发布于:2006-03-31 17:52
<P>★只奖励短期行为,忽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长期行为。 </P> <P>有一家民营企业有两个分厂,设备都是从国企买来的二手货,已经生产了不少年头。机器经常出毛病,只能勉强维持生产。可是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畅销。在这种情况下,甲分厂的厂长提出应当尽快对设备进行彻底改造,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增加生产。乙分厂的厂长则向老板保证,利用现有设备,加班加点,可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为公司赚取更多利润。如机器出问题可采取带病坚持工作、哪坏修哪的办法,先挡一阵再说。此意见获得老板赞赏。结果,乙方厂产量大增,因而销售额也大增。老板十分高兴,给乙分厂厂长以重奖。半年之后,由于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用户纷纷要求退货,使企业陷入困境。而甲分厂厂长在这段时间内,踏踏实实地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老板很不情愿地拨了有限的改造资金。改造期间,仅维持了有限度的生产。但改造完成后,产品质量和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当乙分厂客户纷纷要求退货时,甲分厂生产出来的优质产品正好解了公司燃眉之急。老板这时才如梦初醒,原来他支持和奖励乙分厂厂长是犯了多大的错误,差点毁了自己的企业。 </P> <P>这是典型的只奖励短期行为,而忽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长期行为的例子。 </P> |
|
|
91楼#
发布于:2006-03-31 17:52
<P>有一家企业生产煤气热水器,销售成绩一直不理想。老板认为是价格订得偏高,决定降价20%,于是召集销售人员开会宣布这一决定,大多数销售员赞同老板的决定。只有一个人表示,问题不是出在售价,而是出在售后服务网点分布不合理以及服务态度不够好。老板听后不以为然,仍坚持自己的决定,并宣布将该销售额给予推销人员分红。在降价后一个月左右时间内,销售果然大增,有关人员也得到了可观的分红奖励。但随后销售便直线下降,原因正是售后服务跟不上,用户纷纷投诉,甚至写信给报章和电视台。而他们的竞争对手却推出新型产品,且广布服务网点并承诺售出的产品如有问题,维修人员会在24小时内到场解决。结果是该企业的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夺去了大半。 </P> <P>可见老板是只奖励那些顺从听话的员工,而忽视那些有真知灼见、持不同意见的员工,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有时可能是致命的。以上的例子还说明,人们会积极去作受到奖励的事情。但销售的奖励越多,给企业带来的损害越大。因此民企老板们千万不要把奖励问题当成一件小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正确地奖励视为最重要的管理原则,并不为过。 </P> <P>★只奖励表面上勤奋工作的员工,忽视那些讲求效率的员工。 </P> <P>在企业的办公室里和车间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员工,他们往往提前半小时上班,而下班时间超过了一小时,他们看上去还在那里工作。老板看到这种情况真是喜上眉梢,因此,一有较高职位的空缺,就会优先提拔这些员工。可是你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员工在上班的时候并不是紧张地工作,当老板不在的时候,看报的,聊天的,甚至干私活的比比皆是。一旦老板出现,他们立即看上去在一本正经地工作。这在有些企业已经形成一种风气。而另一些员工,一般总是按时上下班,但工作起来效率高,一方面是精神集中,一方面是巧干,因此总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但是因为他们总是一下班就走,而且看不起那些总是加班加点的员工。往往下班时间老板来巡视时,他们已经走掉了。老板这时只看到了那些仍然在岗位上工作的人。 </P> <P>对比之下,对已经走的人自然心生不满,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奖励他们了。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民企老板的深省。一位专家说过:"如果你不能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内完成你的工作,那么不是你被分配太多的工作,就是你的能力不够。" </P> <P>我们常说,效率是企业的生命,你能想象一个到处充满了磨磨蹭蹭、漫不经心的工作气氛会带给企业生命力吗?以这种方式来工作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进步吗?不少企业看上去员工都忙忙碌碌,但工作效率奇低。老板们是不是应当反思一下,自己奖励和提升了一些什么样的员工。都问一问自己那个神奇的问题"什么行为应当受到奖励?"不要小看了这件事情,弄得不好,丧失了效率的企业,必将失去生命。 </P> <P>不过,管理者还应该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很多人持有"便宜无好货"的观点,明明是价廉物美的商品,如果你免费送给他,他可能会怀疑这是假货。 </P> <P>一位老农在喂牛时,不断把草料铲到牛棚的屋梁上,让牛昂着头去吃。旁人看了好奇,问:你为什么不把草料放在地上,让牛吃得更方便呢?老农说:这种草料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我把草放到它勉强可以够着的屋梁上,它就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P> <P>管理也是如此,太容易到手的东西没有人会珍惜。很多时候,一个头街、一份奖品,哪怕官职再小、奖励再薄,也不要轻易授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励下属通过公平竞争去获得他应得的一份。诚如哲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P> |
|
|
92楼#
发布于:2006-03-31 17:52
<P>一般来说老板都不喜欢自己的员工动不动就跳槽。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你在鼓励员工跳槽。有的公司往往给从外面挖来的人非常高的薪水,而不是从公司内部优秀人才中晋升,以至于公司内部的优秀人才意识到,要得到更好的待遇就要先从别处得到更好的待遇,然后以离职相威胁。只有在这时老板才发现原来这个员工对公司很重要,不得不给他加薪。但这样做之后,员工心里仍有疙瘩,总觉得老板是被迫给自己加薪,日后遇到有更高薪酬的机会,仍会选择离开。 </P> <P>一家公司业务遇到挫折,需缩减支出。人力资源的经理马上建议裁员,老板也非常支持这样做。结果一下子裁员15%,工资支出是节约了,提出这方案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也得到了老板的花红奖励。可是这样做的后果是,其他员工个个心惊肉跳,毫无安全感,不知什么时刻会被炒鱿鱼。所以一有合适机会就会跳槽到其他公司,先炒了老板的鱿鱼。结果使公司骨干流失过半,元气大伤。有的公司则不然,当公司碰到困难需要节省开支时,老板会首先从其它地方入手,实在需要缩减工资总额时,也是尽量采取减薪的办法,或者员工轮流工作,减少工作天数等办法,这时老板往往自己也带头减低收入。这样做既可使公司渡过难关,又避免了裁员,因而留住了员工的心,增强了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只有这样当公司遇到困难时,员工才会和老板站在一条战线上共同奋斗,渡过难关,使公司浴火重生。 </P> <P>因此,管理者要仔细地惦量,为什么有时自己会犯在无意中助长跳槽的错误。这时候你不妨问一问那个神奇的问题:"什么行为应当受到奖励?" </P> |
|
|
93楼#
发布于:2006-03-31 17:52
<P>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竞争,因此不少管理者在自己的企业内部也引入竞争,这本来没有错。但是,如何引入竞争就大有学问了。 </P> <P>一家颇具规模的民营企业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分区销售点。老板决定各销售点之间展开销售额竞赛,哪个区销售额高就重奖哪个分区的经理。竞赛进行的热火朝天,优胜的分区经理,果然获得了可观的花红奖励,可是不久,其它分区投诉说,优胜的分区经理派人越界在其它分区拉客户,侵犯了别区利益。而且这些跨区的客户得不到应有的分区服务,也纷纷投诉,大大影响了其它区的销售额。 </P> <P>还有一家企业日夜两班生产。老板让日夜两班之间展开竞赛,哪个班产量高,哪班有重奖。竞赛的结果大大出乎老板的意料,两班的生产量均有下降。原来,两班的员工为了争得奖金,利用制造机器故障藏起工具等手段来刁难对方,结果是两败俱伤。 </P> <P>在制定奖励制度时,往往只强调竞争,而忽略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一个企业越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越是要强调团队精神。老板绝不能奖励那些没有团队精神,只顾自己出风头,抢业绩、争奖金的人。这种人既使能暂时使企业获益,长远而言对企业是十分有害的。这种人往往会提高自己,打击别人。在同伴遇到困难时,不会伸出援手,甚至会挑拨老板和员工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所以,管理者要再想到想那个神奇的问题:"什么行为应当受到奖励?" </P> <P>管理启示: </P> <P>效率是企业的生命,你能想象一个到处充满了磨磨蹭蹭、漫不经心的工作气氛会带给企业生命力吗?以这种方式来工作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进步吗?不少企业看上去员工都忙忙碌碌,但工作效率奇低。管理者是不是应当反思一下,自己奖励和提升了一些什么样的员工。都问一问自己那个神奇的问题"什么行为应当受到奖励?"不要小看了这件事情,管理不好,势必导致企业丧失效率。 </P> |
|
|
94楼#
发布于:2006-03-31 17:53
<P>问题事典: </P> <P>某公司销售部门就目前销售业绩不佳的问题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参加人员是各个团队领导和员工代表,部门领导张经理为这次会议的主持人.张经理让会议准备人员把会议的时间,地点提前告诉了参加人员,并对会议上要讨论的问题提前发送给他们,让他们准备自己如何在会议上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P> <P>但是事实上会议的召开并不是那么顺利,首先会议开始的时间到了,但是参加人员并没有到齐,会议大概开始了10分钟以后,团队成员小王才到会场. </P> <P>会议进行一半的时候,有的人员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了出来,大家讨论起了现在政府机构减员的事情,张经理为了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会议的主题上来.张经理趁机让员工小李对目前销售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小李本来就是一个擅长演讲的人,他滔滔不绝的讲起来,并没有考虑其他员工的感受,有的员工对他的建议并不赞同,有些人就交头接耳地低声说起来.这时员工小张针对他的意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两人的看法不同,争论变成了争吵. </P> <P>开会时,常常遇到老板不满意某位同事的报告或观点,或会议进行一半时,同事因意见不同而造成尴尬的气氛。作为管理者,该怎么打圆场,好打破僵局,继续进行会议呢? </P> <P>若是公司内部会议进行一半时,上司因不同意某位同事的想法而加以斥责时,其它同事可以试着先以"异中求同"的方式来化解僵局。 </P> <P>由于与会者都是针对某一特定议题,透过会议来彼此讨论观点,其中必有部分相似之处,而非只有"零"或"一百"两个极端的战争。因此,其它人可以先分析主管的想法,再罗列另一位同事的观点,例如"主管,你的想法有A、B、C,而他的意见是A、C、D,其实你们都认为A与C是可行的",找出中间交集之处后,特别针对相似之处加以讨论来和缓尴尬的气氛。 </P> <P>如果上司当时是对某位部属的情绪反应、或是同事间意见不同时,那么,我建议最好的方式是停止争吵,由会议主持人宣布休会5至10分钟,先让双方冷静一下,气氛稍稍和缓之后再持续会议讨论。 </P> <P>另外,你也可以先跳开这个争议的话题,选择有趣的议题或争议性较低的议题来讨论,同时,个性较为活泼、广为大家接受的同事可以主动胡扯些适宜的话,来化解突然冷却的气氛、打破僵局。当气氛和缓后,再继续进行议程。 </P> <P>除了公司的内部会议时有尴尬情景发生,对外的会议,尤其是对客户报告或讨论的会议,也常会有意见相左而争执不下的情形。 </P> <P>异中求同是一个最有效化解尴尬的方式。先综合列出客户的想法,再聚焦点出双方意见相近之处,特别集中讨论,同时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 </P> <P>但所有打圆场的方式都不如事前做好准备工作、避免僵局的方式来得有效。在与客户开会前,公司内部先预演,设定好讨论议题的顺序,针对可能会受到客户质疑或较为敏感的议题,先做好沙盘推演,甚至先假设客户可能提出的各式问题,准备最为合宜的答复,并且及时提出解决之道。 </P> <P>会议前若有充分的准备,就能尽量避免会议僵局,也就不用时时出来打圆场了。 </P> <P>管理启示: </P> <P>所有打圆场的方式都不如事前做好准备工作、避免僵局的方式有效。在与客户开会前,公司内部先预演,设定好讨论议题的顺序,针对可能会受到客户质疑或较为敏感的议题,先做好沙盘推演,甚至先假设客户可能提出的各式问题,准备最为合宜的答复,并且及时提出解决之道。 </P> |
|
|
95楼#
发布于:2006-03-31 17:53
<P>问题事典: </P> <P>比尔·凯瑞是一家小公司的董事长,当他所信任的记账员在1999年一月份的一个周末辞职后,他的退休也随即推迟。 </P> <P>当比尔检查自己的账单是否付清的时候,发现这个记账员分别签下了两个总数为1万美元的支票来付清她自己的信用卡账单。为了掩盖其行为,她伪造了比尔的签名并且把这些支票记录为公司支出。比尔说,当他指出她所进行的欺诈的时候,她便立即中止了自己的行为,恳求得到他的原谅并且声称这是她第一次这样做。 </P> <P>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显示的却是另一种结论。最后,她不得不为自己在过去五年内盗用了公司25万元的罪行辩解,但比尔认为她盗用公司资产的实际数量可能要将近50万元。比尔为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而累积了33年的积蓄现在全部没有了,尽管法庭判决那个记账员18年有期徒刑以及偿还所有赃款,但比尔也不太可能拿回自己的钱。到目前为止,他所得到的赔偿只有1千元左右,这迫使56岁的他不得不把自己的退休时间无限地向后延长。 <BR><BR></P> |
|
|
96楼#
发布于:2006-03-31 17:53
<P>2002年的有关报告表明,有欺诈行为的雇员侵吞了公司6%的利润,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年60亿美元。而自1996年起,每起事件涉及的金额从8万元上升到了15万元。 </P> <P>员工的欺诈行为不仅造成了公司财务方面的损失,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欺诈的行为转移了公司管理的注意力并且降低了员工的士气。而更严重的是,像银行、慈善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也由于商业企业中出现的员工欺诈行为所造成的影响而失去了它们的信誉。 </P> <P>为了减少员工欺诈行为的发生,最好对导致员工私吞企业资产的三要素进行调查。我认为,造成欺诈行为的三要素包括:动机、时机以及合理的借口。 </P> <P>动机的产生是由于员工个人经济上的压力,例如医药费、学费、赌债以及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造成的支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由于员工感到自己的现状不能和其他职员相比而产生了这种动机。 </P> <P>2000年6月7日,李某与深圳某咨询有限公司签订了一年的劳动合同。合同中特别约定,李某必须保守该公司的商业秘密,否则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李某也书面承诺:在其受雇佣期间得到的相关情报,诸如顾客资料、支付体系、合约事项等,全部作为保密事项。如有违反,李某将被受到革职处分,同时赔偿公司的经济损失。 </P> <P>由于李某工作出色,公司对其颇为满意,双方的劳动合同一直延续至2005年6月到期,李某也由普通的业务员做到了中层管理职位,后来又当上了业务部门的经理。然而就在不久前,这家公司发现,李某在工作之余又同别的咨询公司签订了一份兼职协议书。其合同中明确约定,李某是另一家公司的"兼职业务员",李某为兼职公司联系所签的咨询合约按咨询费的20%提成。李某没有向自己的受聘公司提起这件事。公司认为,李某此举违反双方之间的合同约定,而且存在主观欺诈恶意,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P> <P>时机的出现意味着员工所在的职位可以直接接触到公司的资金、物品以及其他资产,并且可以随意地支配。 </P> <P>合理化则是员工为说服自己进行欺诈的借口,他们或许会认为这只是贷款的一种形式,或是认为自己的工资比其他员工低,认为老板花费得太多或是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等等。 </P> <P>好消息是如果雇主可以排除或是减少三要素中的任意一个,他们都可以杜绝员工欺诈行为的可能性。 </P> <P>而这三要素中的动机,则是职员们从本质上无力抗拒的。毕竟,你无法改变员工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而员工自己也无法预料自己的意外开支,例如医药费。幸运的是,HR专家降低了时机和合理化借口这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影响:首先,严格筛选求职者以避免出现欺诈行为的产生;其次,提高公司的整体素质以确保员工的道德观以及价值观不允许他们产生欺诈行为。 </P> <P>管理启示: </P> <P>员工的欺诈行为不仅造成了公司财务方面的损失,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欺诈的行为转移了公司管理的注意力并且降低了员工的士气。为了减少员工欺诈行为的发生,作为管理者,最好对导致员工私吞企业资产的三要素进行调查,即:动机、时机以及合理的借口。 </P> |
|
|
97楼#
发布于:2006-03-31 17:53
<P>问题事典: </P> <P>财务部陈经理结算了一下上个月部门的招待费,发现有一千多块没有用完。按照惯例他会用这笔钱请手下员工吃一顿,于是他走到休息室叫财务部员工小马,通知其他人晚上吃饭。 </P> <P>快到休息室时,陈经理听到休息室里有人在交谈,他从门缝看过去,原来是小马和销售部员工小李两人在里面。 </P> <P>"呃"小李对小马说,"你们部陈经理对你们很关心嘛,我看见他经常用招待费请你们吃饭。" </P> <P>"得了吧"小马不屑的说到,"他就这么点本事来笼络人心,遇到我们真正需要他关心、帮助的事情,他没一件办成的。你拿上次公司办培训班的事来说吧,谁都知道如果能上这个培训班,工作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升职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我们部几个人都很想去,但陈经理却一点都没察觉到,也没积极为我们争取,结果让别的部门抢了先。我真的怀疑他有没有真正关心过我们。" </P> <P>"别不高兴了,"小李说,"走,吃饭去吧。" </P> <P>陈经理只好满腹委屈地躲进自己的办公室。 </P> <P>陈经理作为中层经理,手中掌握的资源有限,不可能经常给员工加薪和升职,利用手中现有的一点权力进行"小恩小惠"。这样来博得下属的好感,融洽人际关系,为工作增添"润滑剂",所以陈经理如果从工作角度出发,对下属实行"小恩小惠"是正常的,没有任何"小恩小惠"才反常。但是陈经理的"小恩小惠"得到了下属的抱怨,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使用的方式不对,员工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培训的机会没有争取到,所以对员工来说,"小恩小惠"就变了滋味,没有了效果,所谓的双因素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保健因素没有到位之前,激励要素是没有用处的。作为一名管理者,这是错误一。 </P> <P>公司的招待费用省下来,按道理是要上缴回公司的,陈经理没有权力用来请员工吃饭的,更何况他是财务部经理,掌管公司的财政大权,把招待费节省下来请员工吃饭,以后怎么"克扣"其他部门的费用?消息传出去,部门的威信就会降低。这是陈经理的错误之二。 </P> <P>后来,陈经理在一次主持会议时说:"我们公司最近的开支比较大,公司的利润已经很低了,竞争也很激烈,按照目前的降价速度,我估计三个月以后我们将没有利润。所以我建议销售部要努力控制销售费用,尤其是广告费和招待费。" </P> <P>话是说得冠冕堂皇,但销售部的经理却反驳道:"是呀,我们也在一直考虑控制费用的问题,但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我担心万一广告费降低,我们会面临更严重的生存危机,等到客户和消费者把我们忘记了,就是花目前三倍的费用恐怕也无可挽回了。至于我们的招待费嘛,客户来公司参观,我们总不能不招待,更不能太寒酸,也要体现我们公司的实力和形象。当然了陈经理提到的控制费用的观点很好,未雨绸缪,我建议还是从我们内部开始,内部部门并不直接和客户打交道,不必要的费用要尽量压缩。我听说有些部门,节省下一些招待费,不是上缴,而是作为部门内部的吃喝费,这个风气可不好,所以我建议从这个上面做文章,可能更恰当。" <BR></P> |
|
|
98楼#
发布于:2006-03-31 17:53
<P>那么,面对如此尴尬的问题,陈经理到底该如何是好呢? </P> <P>作为管理者,陈经理以前没有为手下争取培训的机会,这已经是覆水难收了,只好等待下一次机会来补救。不过,面对下属的误解也不要逃避,今天"满腹委屈地躲进自己的办公室",明天呢?难道要"满腹委屈"地去上班吗?这样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P> <P>陈经理思考过后,装没有听到,而是走进去边说边招手:"小马,现在有空吗?我有事情找你。" </P> <P>小李看到这样,为了掩饰他刚才和小马聊"八卦"的事实,说:"小马,我们对帐的事,明天我找你,最近被烦死了,不打扰了。" </P> <P>于是小李起身走了,陈经理和小马回到他的办公室,安排吃饭的事。 </P> <P>陈经理对小马说:"最近工作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 </P> <P>小马感到很突然,不知道经理找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所以会说的很圆滑。"没有什么特别的,一切正常。" </P> <P>"哦。过几个月公司有个管理培训,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 </P> <P>小马脸上顿时发出光来,抬头注视着陈经理的眼睛,急切地说:"培训是好事情呀,上次的培训,我们部门没人参加,我们还后悔呢,没有抓住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次有机会您一定要帮我们争取呀。" </P> <P>陈经理点点头,关注地看着小马说:"上次的培训我还以为我们不喜欢呢,也没有人催我,你也不提醒一下。既然喜欢就要努力争取嘛。不争取就得不到,我们公司就是这样的。再说我每天的事情很多,可能照顾不了那么多,你们也多原谅。下次培训我一定帮你争取。" </P> <P>小马感激地看着经理说:"那就多谢您了,我明白了,多谢照顾。" </P> <P>陈经理身体向后一靠,放松地说:"培训回来可要给我们上课的,不能光你学了就算了,要教我们的,哈哈。怎么样,你通知一下其他的同事,今天晚上我请客,就当是我赔罪。" </P> <P>小马感激地说:"多谢经理了,你又要破费了,我这就去通知。"等到小马一转身,往外走,快要出门了,陈经理说:"小马,等一下。"小马回头说:"还有什么事,经理。"这时陈经理严肃地说:"以后注意点,别让其它部门的人知道我们经常有活动,否则影响不好。" </P> <P>这样处理下来,关于上次培训的误解得到了解决,提醒了小马注意保护部门内部的秘密,吃饭的由头也找到了,何乐而不为呢? </P> <P>管理启示: </P> <P>作为管理者,员工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对员工来说,"小恩小惠"就变了滋味,没有了效果,所谓的双因素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保健因素没有到位之前,激励要素是没有用处的。 </P> |
|
|
99楼#
发布于:2006-03-31 17:53
<P>问题事典: </P> <P>1980年1月,在美国旧金山一家医院里的一间隔离病房外面,一位身体硬朗、步履生风、声若洪钟的老人,正在与护士死磨硬缠地要探望一名因痢疾住院治疗的女士。但是,护士却严守规章制度毫不退让。 </P> <P>这位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衣着朴素的老者,竟是通用电气公司总裁,一位曾被公认为世界电气业权威杂志--美国《电信》月刊选为"世界最佳经营家"的世界企业巨子斯通先生。护士也根本无从知晓,斯通探望的女士,并非他的家人,而是加利福尼亚州销售员哈桑的妻子。 </P> <P>哈桑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感激不已,每天工作达16小时,为的是以此报答斯通的关怀,加州的销售业绩一度在全美各地区评比中名列前茅。 </P> <P>正是这种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电气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P> <P>人际关系上常常也有"马太效应"的影子。常人总是密者密上加亲,疏者疏而愈远。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斯通却主张"人际关系应保持适度的距离"。现实生活中,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演变例子一再证明"适度距离"理论不无道理。 </P> <P>斯通对"适度距离"身体力行,率先示范,密者疏之,疏者密之。斯通自知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工作上接触较多,在工余时间就有意拉大距离,从不邀公司同僚到家作客,也从不接受客邀。相反,对普通工人、出纳员和推销员,他有意亲近,微笑问候,甚至偶而"家访"。 </P> <P>现代企业管理已进入到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时代,其重要内容不再是板着面孔式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是一门融进了管理者对职工、对事业献身精神的独特的艺术。 </P> <P>面对面管理,是以走动管理为主的直接亲近职工的一种开放式的有效管理,它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其内容外延广阔,内涵丰富,富于应变性、创造性,以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取胜。实践证明,高技术企业竞争激烈,风险大,更需要这种"高感情"管理。它是医治企业官僚主义顽症的"良药",也是减少内耗、理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斯通就努力培养全体职工的"大家庭感情"的企业文化,公司领导和职工都要对该企业特有的文化身体力行,爱厂如家。从公司的最高领导到各级领导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欢迎本厂职工随时进入他们的办公室反映情况,对于职工的来信来访能负责地妥善处理。 </P> <P>公司的最高首脑与全体职工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生动活泼的"自由讨论"。通用公司像一个和睦、奋进的"大家庭",从上到下直呼其名,无尊卑之分,互相尊重,彼此信赖,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亲切。 </P> <P>1990年2月,通用公司的机械工程师伯涅特在领工资时,发现少了30美元,这是他一次加班应得的加班费。为此,他找到顶头上司,而上司却无能为力,于是他便给公司总裁斯通写信,"我们总是碰到令人头痛的报酬问题。这已使一大批优秀人才感到失望了。"斯通立即责成最高管理部门妥善处理此事。 </P> <P>三天之后,他们补发了伯涅特的工资,事情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他们利用这件为职工补发工资的小事大做文章。第一是向伯涅特道歉;第二是在这件事情的推动下,了解那些"优秀人才"待遇较低的问题,调整了工资政策,提高了机械工程师的加班费;第三,向著名的《华尔街日报》披露这一事件的全过程,在美国企业界引起了不小轰动。 <BR></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