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251回复:1
无法复制的细节管理不少人可能有体会:谈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事,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那些深奥的管理学理论与管理法则,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管理细节。 细节管理的价值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无法重复的。细节不要说重复,连“转述”都不行。因为,能够转述的只能是逻辑的东西、理论的东西。 GE前总裁韦尔奇之所以成为传奇式的人物,并非因为他在管理学基础理论上做出了多么大的建树,而是他在长达20年的管理实践中,成功做出的一系列举措,尤其是他身体力行的管理细节,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包括他手写“便条”并亲自封好后给基层经理人甚至普通员工,能叫出1000多位通用电气管理人员的名字。 据说收到便条的通用公司员工“兴奋和激动不已,似乎胜过增加工资”。可你要是觉得不错,也照葫芦画瓢,龙飞凤舞地给下属写起便条来,结果却难以预料。中国建筑工程公司一位领导谈及此事时说,我们是一个领导集团,谁去挑头写信呢?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问题,我给谁写信呢?如果下边的官员是个女的,这不又出问题了? 细节管理,因地制宜 美国学者戴维·科利斯在《创建公司优势》一文中称,任何一种战略,即使其成就再辉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公司产生实效。 每个公司都有不同的起点,都在不同的背景下运作,都有不同的资源类型。因此,并不存在一种能适用于所有行业与公司的最佳解决方法。所谓“在商场上,每一笔生意都是独一无二的”。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家针对具体环境处置问题的原创性,它体现着一个人的经历、知识和整个人格。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企业家是不可能批量生产的。 例如,在GE,通常经理人员晋升时必须通过一道考试的程序,GE的考试题大出人们的意料,不考经济学,也不考经营理论,而是把文学家莎士比亚搬将出来,要那些竞争高级职位的经理人就莎士比亚的一部作品写篇“读后感”。 这个别开生面的考题其实大有深意。它考察的是管理人员对人性、心理和社会体验的掌握程度。出题者想的是: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如果连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都不得而知,又怎样去理解和面对公司内部成千上万雇员的心理呢? 而GE之所以出这样的考题,也是因为韦尔奇信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他的名言是:“我们所能做的是把赌注压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就是选择适当的人。”而如果以“效益至上”为管理信条的公司,进行这种考试是毫无意义的。 3721网站创始人周鸿炜有着切身的体会,他说:“互联网没有经典,不要盲目崇拜西方管理,当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西方那些成熟的管理经验,能够给予一个互联网公司管理上的指导只是第一步,其余的,必须对照企业的情况来探索。” 细节管理,其实是一种艺术 如果说管理的一般法则是科学,那么管理中的细节就是艺术。成功的企业家可以不是管理方面的理论家,却必须是管理方面的艺术家。他们深谙“细节管理”的奥秘,处置问题于细微处见功夫,擅长在管理学一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灵感,妙手做出一篇篇堪称艺术品的文章来。 例如,上海市去年派了一批公务员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下属机构实习。开始时,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不习惯。比如,让他们感觉不可思议的是,办公桌上不准放水杯。喝水要去每个楼层专门的饮水处,使用一次性无底座圆锥形杯子。这种杯子只能拿在手里,不能放下来。香港政府官员解释说,这种杯子不但节省了水杯的材料,重要的是逼着你赶快把水喝完,回到座位上去处理公务。把对工作效率的要求具体到了一个纸杯上,怪不得香港政府办事机构的工作效率让人惊叹!再回头看看我们身边的各级办事机构,哪张办公桌上不摆着一个样式新颖、做工考究的茶杯? 美国麦当劳公司曾一度出现严重亏损,老板克罗克经过观察发现,造成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型公司普遍存在的弊病:官僚主义。为此,他想出一个“奇招”,将所有经理的椅子靠背锯掉。于是经理们“被迫”纷纷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及时了解一线动态情况,及时地解决问题,终于使公司扭亏为盈。 转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