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是一位音响界的高老前辈发表在1980年《无线电》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摘录了一部分,也许对初学者有点帮助,看看吧!<BR> <BR> 怎样评价和改善音质<BR> <BR> 当一台功放 一套喇叭 或一台主机装调完了的时候,人们常怀着急切的心情去试听它的音质,根据自己的听音经验,判断出音质的好坏,进而确定出下一步对设备的调整和改进方案。这一项工作不仅对缺少测试仪器的业余爱好者由为必要,就是对于专业单位,在一套新音响设备经过性能测量后,也需要组织多方面有代表性的人来试听,这个过程叫听音评价(又叫主观评价)。这是因为现有的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还不能全面反映音响设备的性能;而且人们的欣赏口味 爱好 听音经验也个不相同。所以,如何判断音质的好坏和怎样改善音质,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P>
<P> 什么是音质?<BR>各种乐器 歌唱 语言所发出的声音(以下统称乐音)都是复合音,这些复合音的特点是包含着多种频率成分,并具有忽起忽落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当这些震动声波传到人的耳朵时,就能使人明显的感到音调 音色 响度等差异。音调主要反映人耳对声音频率和声压的感受;音色是同样音调和音强的不同乐音所具有的不同特色,它主要取决于乐音的波形。乐音的波形可分解为基音和比基音频率高的分音,这些分音统称为泛音。按频率从低到高依次称为第一泛音 第二泛音......当泛音频率与基音频率成整数倍关系时,称这种泛音为谐泛音(谐泛音成分多的乐音音色圆润)。<BR> 包含基音和各种谐泛音成分的乐音,经过各种电声设备处理后,如经过话筒 磁带录音 唱片刻录 功放扩音 喇叭放音等过程后,再生的乐音和原乐音波形的相似程度,就是所谓音响设备的音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保真度。</P> <P> 乐音能不失真的重放出来的基本条件是:<BR>1 如实反映原声源乐音的各种频率成分;<BR>2 保持原乐音的波形;<BR>3 有与原乐音的幅度变化(声音的强度振幅)成比例变化规律,并尽量少混进原乐音中所没有的声音成分。<BR> 这些要求体现在音响设备的性能上,有传统的三大指标:频率响应特性 非线性失真 信噪比和动态范围。这些指标可以用仪器测量出来,单测量时多采用单一频率 连续变化的 有恒定幅值的信号,它不能逼真的模拟原乐音的波形,只是对一种单调的 无瞬态变化的乐音某一成分的模拟,所以以上三项指标又称为静态特性。<BR> 为了如实反映乐音的客观实际情况,近年来比较重视了对波形变化瞬态特性的分析与测试。比如常有人用声音的“软”和“硬”来评价一套音响设备的音质,音响设备如不能将乐音波形的起振状态如实的反映出来会影响到音质的“软”和“硬”。在乐器中,木琴的声音硬朗而清脆,它在受棒锤打击发出声音时,起振状态就立即达到最大峰峰值,并且是短促的跳跃音符。大鼓的声音浑厚而柔和,它在被鼓锤打击时,起振状态并不立即达到峰峰值,而是先出现小峰,并且在结束时有一定的拖尾。这些波形的特点就形成了各种乐器固有的音色。如果用功放机放大这两种乐器信号,显然,木琴的波形比打鼓的波形中包含高次谐波成分多的多。这不仅要求功放的频率响应范围要足够宽,能以同样的放大量传递各个谐波成分,保持总合成波形不畸变,而且还应尽量减小由于功放的非线性使信号产生互调失真。这种失真是信号中低频对高频产生调制而出现的不该有的新频率成分。另外,放大器对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产生不同程度的相位延迟或前移,经过多级深度负反馈后,某些频率成分的信号回在某瞬间因为相移接近180度,变成正反馈。造成瞬时失真。这种失真常常是构成所谓“半导体”声音躁 硬的一大原因,而且失真的频率越高,使人越感烦躁。</P> <P> 频率响应对音质的影响<BR> 要想学会用耳朵判断设备频响特性的好坏,首先必须对声谱有一个大概了解,并应掌握几种常听声音的大致频率范围。<BR> 乐音的声谱(频率范围)一般在30~16000赫范围内。<BR> 对最低音域的30~60赫的声音,人们对它的感觉比听觉更灵敏。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庆祝活动的大鼓声,它的最低音有使人胃部受震动的感觉,也有好象周围整个房屋都在震动的感觉,此区域的低音如果不达到相当强度,人耳是不易听到的。一旦能听到时,其声音也就能传播很远。<BR> 中音是我们从各种音响设备中听到最多的声音,其平均频率约500赫。我们最熟悉的马路上的汽车喇叭声,其声音频率多集中在400~800和赫之间。<BR> 辨别高音时,可注意生活里的真实铃声和人说话时的齿音,它的余音中的“咝”音频率就达10000赫以上。如果音响设备放不出这些余音,铃声将会变得不纤细清晰,金属感不强。而说话的人会象在隔壁屋内讲话,不是站在前面讲话。<BR> 10000赫以上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衰落得快,要离的很近才容易听到,具有一种“钻”进耳朵的感觉。<BR> 乐音经过音响设备重放后,如果能如实反映原声源的频率特性,并且波形畸变较小,那么在听音评价时,就会感到低音丰满柔和,中音雄厚有力,中高音明亮透彻,高音纤细洁净,全段乐音层次清楚。若某一频率响度提的过量,或有一 二段的频率响度不足,则使人听来会有不舒服或不逼真的感觉。这种感知程度与频率有关,也与每个人的听音经验 音乐素养有关。<BR> <BR> 下面分别讲讲业余爱好者长遇到的与频响有关的音质问题<BR> <BR> 声音浑浊<BR> 其现象是乐音的层次不清楚,均衡感被破坏,甚至乐音中明亮的中高音成分(如笛声 小号等)或女高音歌唱变得含混晦涩,显得很“沉闷”。其原因大多是低频段或中低频段提升过量,经过电路传输放大和喇叭放音后,中高音和高音成分被过强的低音或中低音成分调制,产生了互调失真。也可能是声波传播时,中低音经反射,混响音过强所致。此提升量一般超过正常值(原声源乐音中各频率的比例)6~10分贝以上即易出现这种混音现象。这往往是某些业余爱好者片面追求“BASS”足,不分音乐内容,常把低音开足的毛病。其实许多喇叭所发不出低音,被电路过分提升,作用到喇叭上时只会有害。喇叭音圈上的磁场在变化,但纸盆不动,反会形成一种阻力,有碍纸盆随其他频率而震动的自由度。对于喇叭能放出的低音频率,听交响乐曲时可将低音适当提升,但该不该将低音提足,还应看功放所配喇叭的类型。一个喇叭要同时反映出频率高低相差几十倍甚至100倍左右的振动是很困难的,高频信号很容易被低频信号调制,产生出新的和频与差频成分,造成音质浑浊。可用一个不十分确切的比喻来说明:例如,我们坐在汽车里听着发动机的震动声,当汽车开过路面高低不平的石铺路时,因车身的大幅颤动,会使原来很单一的发动机声随颤动而起伏变调,这就是发动机声被车身震动声所调制而产生和频与差频的新声音成分。使用两分频或三分频的扬声器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上述的调制问题。<BR> <BR> 声音空荡 空洞<BR> 有时听起来像喇叭对着水缸放音一般,甚至音量开大或低音开足时会出现轰隆声。其原因多由于喇叭箱设计或制作不当,致使喇叭的基本谐振峰未受到抑制,与喇叭箱产生共振所致。喇叭箱厚度或装配强度不够,箱体谐振频率偏高,就容易与喇叭的声频产生共振。 箱体尺寸设计不合理,外型过薄或吸音材料不良,使箱内产生驻波强峰,也容易使喇叭箱发生共振。箱体尺寸的高 宽 深之比应避免做成整数倍关系。 闭箱式结构箱体谐振频率高,谐振幅度大,更容易触发共振。近年来国内外对采用闭箱结构十分慎重,大多数都采用倒相式。如果已经做好了闭箱式箱体,因存在共振问题而又难以改成倒相式时,可用吸音材料将箱内空间添满,以抑制谐振峰。 出现此类声音空荡时,因谐振频率附近的乐音信号非线性失真显著上升,所以乐音的低音成分听起来也必然会失去柔和感。<BR> <BR> 声音发闷 不明亮<BR> 一般说来是由于乐音信号2000赫以上的中高音 高音成分不足所引起。</P> <P> 声音发暗<BR> 具体表现为乐音的细节不清澈,金属打击乐(如钹 锣等)失去金属感。一般是6000赫以上的高音成分不足。其原因多系喇叭高频特性不良或安装位置和角度不当。</P> <P> 声音发散 发飘<BR> 多指所听高音。具体表现为乐器的声音飘飘忽忽不和谐,乐音音调由低向高变化缺乏基础,高音似飘忽而来。这种现象一般是因为设备频响的中频段在较宽的范围内下降了4~5分贝,中频段频响特性凹陷,使乐音的泛音与基音的比例在重放时失调。</P> <P> 声音发尖 毛躁<BR> 具体表现为在乐音节目的高音成分较多时,声音有尖锐的刺耳感。其原因多系设备的高频及中频提升过量,高出正常值10分贝以上,致使高音失真显著增加。<BR> </P> |
|
|
2楼#
发布于:2008-12-21 07:32
今天有翻出来看看!
|
|
|
6楼#
发布于:2011-04-21 10:46
专业。
|
|
|
上一页
下一页